在中國歷史長河中,世家大族是政治制度演進、文化基因傳承與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載體。如瑯琊王氏、隴西李氏、蘭陵蕭氏、清河崔氏等世家大族,如何影響中國歷史的發(fā)展進程,對當下現實生活又有哪些深遠影響?8月31日,華南師范大學政治學教授唐昊作客香山書院,以《揭秘世家大族:從簪纓世家到書香門第》為題,系統(tǒng)梳理了世家大族從先秦起源到近現代轉型的完整脈絡,揭示了這一特殊群體如何塑造中國“家國一體”的文明底色,以及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的獨特文化形態(tài)。

家國情懷:
中國政治文明的源頭密碼
不同于西方語言中“國”與“家”的概念分離,中國文化將二者緊密融合為“國家”一詞,這種獨特的話語體系背后,是貫穿數千年的“家國一體”觀念。唐昊教授在講座中指出,這一觀念的形成并非偶然,而是植根于中國政治文明的起源階段。
早在三皇五帝時期,中國古代政治文明便在權力整合中初現雛形。黃帝通過征戰(zhàn)統(tǒng)一散落的部落,構建起早期的權力框架,這種以“統(tǒng)一”為目標的政治實踐,為后續(xù)“家”與“國”的融合埋下伏筆。更關鍵的是,中國文明走出了一條區(qū)別于西方的發(fā)展路徑——從原始氏族部落直接邁入君主制封建社會,以農民為核心生產力主體,而非經歷奴隸制社會階段。這種跨越式的文明演進,使得氏族時期的血緣紐帶未被打破,反而成為連接家族與國家的重要橋梁,最終孕育出“以家喻國、以國為家”的政治關懷。
商朝以商業(yè)立國,家族傳承尚未與國家治理深度綁定。真正的轉折始于周朝。周文王推動了一場深刻的文明轉向——從“事鬼”轉向“重人”,從商業(yè)驅動轉向農耕為本。而周公主導的“封建制”,則將這種轉向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:通過分封諸侯,將家族宗法體制直接應用于國家治理,形成“天子建國、諸侯立家”的層級結構,“家國同構”的政治模式自此確立。在這一體系中,“禮”成為核心準則,上至天子的祭祀禮儀,下至貴族的日常言行,均被納入“禮”的規(guī)范,以“禮”傳家的貴族文化雛形,也在此時開始形成。
多元世家類型:
從武德到科舉的文化分野
何為“世家”?唐昊教授在講座中給出如下界定:在古代中國,至少連續(xù)三代躋身權力、財富或文化精英階層的家族,方可被稱為世家;而真正的名門望族,更需具備跨越王朝周期的生命力,經歷過大一統(tǒng)和大分裂,在政權更迭中仍能保持家族的影響力。

這種傳承并非依賴偶然的權力機遇,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動力——中國獨特的史官文化。自先秦時期起,史官便以秉筆直書的精神記錄歷史,這種對歷史的重視,使得中國人普遍形成了強烈的家族傳承意識與歷史歸屬感?!盀榧易辶裘楹蟠伮贰钡挠^念,驅動著世家大族不斷積累資源、培育人才,將家族命運與歷史進程緊密相連。無論是權力的延續(xù)、財富的積累,還是文化的傳承,都成為世家維持精英地位的核心目標。
唐昊教授表示,隨著歷史的演進,世家大族逐漸分化出不同類型,每種類型都對應著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需求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傳承模式。
貴族世家是最早出現的世家類型,其核心特征是“以禮傳家,君子德風”,強調君子作風與道德修養(yǎng),傳承基礎源于儒家經典教育。周公涉政時期確立的宗法制度,為貴族世家提供了制度保障,家族的爵位、封地通過嫡長子繼承制代代相傳,形成穩(wěn)定的權力結構。不過,這一類型的世家生命力相對短暫。
武德世家最初是兩漢邊疆的守護者。兩漢時期,隨著邊疆治理需求的凸顯,武德世家漸漸崛起。這類世家以“武”傳家,卻并非單純崇尚武力,而是秉持“以武傳家,家國棟梁”的理念,強調文武相濟與規(guī)則意識。隴西李氏家族便是典型代表,從李廣到李陵,世代鎮(zhèn)守邊疆,成為漢朝抵御匈奴的重要力量;衛(wèi)青、霍去病家族則憑借抗擊匈奴的赫赫戰(zhàn)功,不僅鞏固了家族地位,更成為國家穩(wěn)定的重要支柱。武德世家的出現,填補了貴族世家消亡后的權力真空,也為中國“文武并重”的文化傳統(tǒng)注入了實踐基因。
到魏晉南北朝時期,士族門閥成為世家的主流形態(tài)。這類世家以“以經傳家,簪纓不替”為核心,注重儒家經典教育,培養(yǎng)子弟的經邦濟世之學,通過掌握文化資源壟斷官場。許多士族子弟憑借深厚的經學素養(yǎng)與廣泛的人脈網絡,在朝廷中占據要職,形成“門生故吏遍天下”的格局。尤為關鍵的是,士族門閥掌控了當時最優(yōu)質的教育資源,普通子弟難以獲得系統(tǒng)的經學教育,這使得士族的精英地位得以長期維持。即便在戰(zhàn)亂頻繁的南北朝時期,士族門閥依然能夠憑借文化影響力,在不同政權中保持家族的存續(xù)與發(fā)展。
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創(chuàng)立,徹底改變了世家的傳承邏輯,科舉世家應運而生。這類世家不再依賴世襲或人脈,而是通過培養(yǎng)子弟參加科舉考試,以“以文傳家,雅道相連”傳家,實現階層晉升。歐陽修家族便是典型,歐陽修本人通過科舉步入仕途,成為北宋文壇領袖,其后代也多通過科舉獲得官職,家族文化傳承延續(xù)數代??婆e世家的出現,標志著世家傳承從“血緣優(yōu)先”轉向“能力優(yōu)先”,也推動了中國文化教育的普及,使得耕讀傳家成為民間普遍的價值追求。
到了近代,隨著商品經濟的發(fā)展與社會變革的加速,善財世家開始涌現。這類世家以財富為重要標記,但區(qū)別于傳統(tǒng)的商人階層,其核心特征是“善財傳家,繼創(chuàng)有道”,將部分財富用于社會公益與國家建設。晚清到民國時期的大資產階級、買辦階層、民族資產階級等,不乏善財世家。善財世家的出現,反映了近代中國世家大族在社會轉型中的角色轉變——從權力的掌控者、文化的壟斷者,轉向社會進步的推動者,為世家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。
世家文化的當代回響
中國世家大族的歷史,早已超越了權貴傳承的范疇,成為解讀中國文明特質的重要鑰匙。從“家國一體”的觀念起源,到“以禮傳家”“以武彰義”“以經濟世”“以文傳家”“善財有道”的多元實踐,世家大族不僅塑造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與文化傳統(tǒng),更將傳承、責任、濟世的基因注入民族文化的血脈。
在當代社會,雖然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世家大族已輝煌不復,但世家文化中的優(yōu)秀元素依然具有現實意義——例如耕讀傳家的教育理念、以富濟世的公益精神、家國情懷的責任擔當,仍是當代中國人價值追求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被譽為“千年名門望族,兩浙第一世家”的錢氏家族,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顯赫且持續(xù)千年的家族之一。錢氏家族繁衍出了100多個分支,在中國近代出現人才井噴現象,錢學森、錢偉長、錢三強、錢穆、錢鐘書等眾多文壇碩儒、科技巨擘、國學大師皆出自錢氏家族。這與崇文尚教、立品尚德、家國情懷的家風家訓密不可分。
唐昊教授表示,解碼世家大族的千年脈絡,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,更是對中國文化基因的傳承與重塑。“今天我們追溯研究世家文化,為的是超越歷史周期,找到中華民族基因傳承的密碼,從而為我們建構未來提供更多、更好的方案?!?/p>
編輯 王欣琳? 二審 黃廉捷? 三審 查九星